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春,范仲淹被贬邓州。恰在此时,岳阳太守滕子京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为了激励同样遭到贬黜的朋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一夜之间挥毫写下了文采斐然的《岳阳楼记》。他用洗练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借景抒情,劝勉失意之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xml:namespace>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所追求的人生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浓缩。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这一思想。有一年,蝗灾、旱灾蔓延全国,他看到饥饿的人常常挖一种苦涩难咽的“乌味草”充饥。回京时,他特意带回这种“野物”,呈献给宋仁宗,请他传示朝廷上下,以劝诫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范仲淹带回京城的不仅仅是几棵“乌味草”,其中蕴涵的是他对老百姓的深情。
在苏州任职时,有人建议他在卧龙街修建住宅,据说这块风水宝地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子孙世代为官、荣耀千秋。而范仲淹却在卧龙街修建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他说范家一家富贵,不如苏州全城人民都富贵。他不但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胡瑗“首当师席”,还力邀各地名流学者来此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弘誓愿努力践行着古代政治家律己奉公的道德标准,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