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戴南)5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旨在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开栏的话”指出,专栏第一期刊发的是《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介绍郑氏家族的传世家训。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多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氏规范》中有很多关于清廉方面的训教,如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意为只要出仕当官,就得奉公守法,不要贪污受贿,不要辱没了整个家族。第87条:“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意为出仕为官的子弟务必每天牢记如何报答国家。对鸣冤求助的百姓要有哀悯恻隐之心,务必访查真情,不要苛刻虐待,更不能妄取百姓的一丝一毫。此外,还有关于治家、节俭、教育、乡邻方面的家规。
凭借好学的风尚和孝义的名声,从宋、元到明、清,郑义门约有173人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没有一人因贪墨而罢官者。
“清廉为政,是历代都倡导的,但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正,则是郑氏义门的一大特色。”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