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党风廉政建设 > 正文
《新时代新创造》的自信、奋斗与辉煌
来源: 作者:纪检监察室 日期:2018年06月04日 10:11 点击次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琳

自信的中国,40年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值此回眸之际,其中的创新创造与奋斗故事,洋溢着时代的幸福。奋斗者很幸福,奋斗者更坚定,奋斗者也尤崇高。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公益广告《新时代新创造》在短短45秒的时间里,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等四位科学家的同期声和精彩画面,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我国在农业科学、通信科技、医药学和航天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令人振奋。

“六千五百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水稻了。”公益广告的开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浑厚的声音里,是强烈的自信与自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的祖先不光驯化、种植稻谷以自给自足,更在此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描绘出诗意的劳动创造之美,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活。“墨子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依赖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片中,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的同期声让我们了解到,墨子号探索应用型量子通信这一高新科技,得益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大科学家墨子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理论的启发。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一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让人不禁想到《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一部部中华医药学的旷世著作。“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对外太空的探索也从未停歇。张衡、祖冲之的名字依旧清晰而响亮,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极大提升了我国自主探索外太空的能力。

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传承,先人的艰苦创造成就了历史的坐标。继往开来,我们今天的创新创造、艰苦奋斗,必将续写并成就新的辉煌与自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甚至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数十年如一日,只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潜心钻研中国医药学这一知识宝库,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成功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为人类医疗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巨大的贡献。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从事载人航天事业二十余年,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为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贡献着中国人的力量。

我们有理由自信,因为无论哪个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都曾走在世界前列。“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新时代里我们创新创造,新时代里我们勤劳奋进、敢为人先。这些时代的创新创造,终将成就一个个国家品牌、民族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公益广告《新时代新创造》在制作上延续了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一贯的高品质水平。在电视画面的设计中,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墨丹青来表现古代科学家的伟岸形象,用数码科技、三维立体图形、动画来表现太空景象、宇航员和通信卫星等高精尖科技成果,用写实的画面语言来表现祖国的壮美河山和现实生活中勤劳奋进的普通人,这样的设计使得该则公益广告既有文化气息、文艺品质,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科技感。

该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想法和象征意义。比如,片中升格镜头的大篇幅运用,让画面更具张力,对片中四位科学家形象的处理,既有侧面影像,也有正面影像,既有静态图片展示,也有动态视频画面,这种做法使得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富有表现力。与此同时,片中科学家的人物头像都采用了大比例画幅,大大超过片中其他人物形象。这样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四位科学家在各自的行业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影响深远、造福全人类,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伟岸的身影如灯塔如标杆,引领着创造创新的方向。

在画面的编排和剪辑上,公益广告《新时代新创造》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比如,在四位科学家的出场顺序上,将关系民生大计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放在首位出场,充分说明了粮食安全这一基础民生的重要性。将宇宙空间科技发展的代表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放在最后一个出场,也表达了我们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的期许。在画面的剪辑手法上,非线编辑中大量光晕特效的使用,给人以凝重感,更凸显了科学家们的智慧与担当,片中大量使用了淡入淡出、叠画的处理方式,使得公益广告在短时间内有更多的意象表达,画面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大大增强了公益广告的可看性。

40年过去。回首既往,感奋不已;展望前程,信心满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公益广告《新时代新创造》聚焦文化自信、创新创造、砥砺奋斗、辉煌灿烂,既是我们幸福奋斗的诗话,更是我们奋斗、创造、开拓的号角。(陈琳)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