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永葆崇高民族气节——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步前 日期:2025年07月29日 11:01 点击次数:
  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应当大力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华章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特指坚持正义、在敌人和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标尺,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一贯重视气节,许多民族英雄视气节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的浩然正气,激励着后世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在抗日战争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生动具体的展现,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艰苦卓绝又极为壮烈的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在抗战英雄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五天五夜,最后弹尽粮绝血洒疆场,敌人剖开其腹,发现胃里仅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新四军“刘老庄连”的82名勇士,面对远超于己数量敌人的进攻,与敌血战到底,全部壮烈牺牲;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与敌背水一战,誓死不屈,毅然投江,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正是这些抗战英雄及群体身上所展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赤胆忠心赴国难的壮丽史诗,开启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永葆崇高民族气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需要。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应当大力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华章。
  坚持学史增信,夯实思想根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激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就要不断从党史军史中汲取丰厚滋养,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中学习感悟。从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彭雪枫“在大敌当前之际,当以捐躯沙场,马革裹尸为荣”,到马本斋母亲为了让儿子不受胁迫,绝食7天至死也不愿写信劝子投降;从狼牙山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吸引到悬崖绝壁,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毅然砸枪跳崖,到马石山十勇士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四进三出”日军包围圈勇救群众,自己却血洒马石山。他们把人民安危、民族存亡刻在心中,在生死面前毫不退缩、无所畏惧。这些事例生动展现了抗日英雄“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崇高气节。广大官兵应当在学习历史中铭记历史,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时常对照检视自身,深切体悟民族气节的内涵要义,夯实信仰根基,使之成为抵御一切诱惑、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
  加强实践锻炼,磨砺意志品质。永葆崇高民族气节,离不开坚强的意志作支撑。赵一曼被捕后,日军对她进行了严刑审讯,皮鞭抽、棍棒打、坐老虎凳、泼辣椒水、施电刑等各种手段轮番上阵,但她始终咬紧牙关,宁死不屈,以至于当年参加审讯的日军认为,这种现象已经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进行解释,她的坚强意志对敌人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这种令敌人胆寒的坚强意志,是涵养民族气节必不可少的品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艰苦的实践中磨砺而成。广大官兵要主动投身军事实践、重大任务,多经风雨、多受考验,多当“热锅上的蚂蚁”,多接“烫手山芋”,在“自找苦吃”中千锤百炼、砥砺奋进,不断磨砺意志品质,修炼逆境中愈志坚、困苦中愈自奋的境界。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日常点滴养成,培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加强自律、严守底线,在防微杜渐、久久为功中抵制不良风气,通过锻造过硬作风磨砺坚强意志。
  聚焦实战实训,锻造过硬本领。对于新时代革命军人而言,永葆崇高民族气节,不仅要靠坚强意志,还要靠能打胜仗的真本领、硬功夫。倘若一身都是“假把式”,也终究无法将民族气节转化为保家卫国的实际力量;只有锻造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用行动书写新的英雄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实战实训是必由之路。1943年,八路军所属鲁中军区第1团第5连针对战斗中刺杀技术薄弱的问题,展开了刺杀训练。战士们喊哑了嗓子,练肿了臂膀,最终练出刺刀见红的硬本领,该连后被授予“刺杀优胜”战旗,并在战场上取得优秀战绩。无数事实证明,唯有紧贴使命任务,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视平时为战时、岗位为战位,在近似实战环境中苦练胜战本领,才能把技能练到极致。广大官兵应自觉赓续抗战英雄身上的浩然正气与胜战基因,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牢固树立“一切为打赢”的目标指向,以精武强能磨砺手中利刃,将革命先辈用生命践行的崇高民族气节,转化为令敌胆寒的胜战能力,不负历史重托,无愧伟大时代,在新时代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铸就人民军队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